比较熟的人发来祝福,不管是群发还是什么,只要我觉得这个人还不错,就会回复。虽然觉得什么万事如意、心想事成、一帆风顺远不如一句简单的新年快乐来的实在,但是我也感谢他们的祝福啦。群发是个契机,和很久不聊天的、在乎的故友。
一
许多人厌恶群发,还很认真的分析为什么有人选择短信群发。
有人认为,群发的不是祝福,而是敷衍的情谊和焦虑。“处在公平关系中的人们往往满意度最高。那些认为其关系不平等的人往往会觉得不舒服;占了便宜的一方会觉得内疚,而被占便宜的一方会感到愤怒。”
也会觉得别人选择群发的目的在于:一,重视表现自我的抛头露面,超过别人的感受;二,为了自己一时的方便,可以不考虑祝福的效果。三,把祝福礼节当作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,而不是由心而生。四,没有把被祝福者当作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个体,而只是当作一个必须完成的符号。
听起来很有道理,可是真是如此吗?
这些说法是经过采访经常群发祝福信息的人得出的,还是站在厌恶群发信息的角度去总结的?
也许群发祝福信息的人真的没空想这些,只是想维系一段不够明朗的感情。
二
什么样的人我们会选择群发?
基本上都是那种关系还可以,又不见得密切的,这样的朋友数量一定是最多的。
“群发的好处就在于,关心我的朋友,也就是我关心的朋友,都省事,过年过节嘛,不就是图个热闹。”
但是什么时候群发短信被贴上了廉价的标签?我们什么关系你心里没点数吗?同样的祝福,在你自己心里的份量却自然是不同的,真犯不着上纲上线的,祝福还怕多吗。如果真的不诚心,那发条朋友圈就好了,还不需要一个个把联系方式添加至收件人处。
那些觉得精心设计的祝福体现出了尊重,借以到达社交目的朋友们,365天就那么一次过年,开开心心轻轻松松过个好年吧,让自己休息一下。
三
在倡导独立自由的社会背景下,现代年轻人越发憎恶群发短信。
但我们父母这一代对此却没有特别的排斥感,甚至会感到好奇和喜欢。在群发功能出现后,父亲也会兴致勃勃的让女儿一步一步教他如何群发,每年年三十总会念叨一句,“吃完饭后我要发短信的朋友们和领导了” 。而收到群发短信时,父母也不会向我们一样生气着嚷嚷不够诚意、要删好友、要拉黑,而是回一句:“同乐啊,老兄,代问嫂子一声好”,或是直接打一通电话来:“你这家伙还懂群发短信……”,“哈哈,我女儿教的。”
为什么?
为什么我们与父母辈对群发的想法不同?
也许厌恶收到群发不是因为我们觉得彼此之间关系有多好,而是因为现代年轻人更喜欢定制。群发的短信体现不出这种独一无二,不能给予他们心中觉得应当有的尊重。
可是真的如此吗?群发短信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很多,也会精心筛选合适的,也会想彼此的关系适合发怎样的信息。
群发被打上各种标签后,我们连群发都不敢了,怕被人说没文化,怕被人说没诚意,久而久之,这种微弱关系都没有了。
四
那些喊着“群发信息我不回”、“群发信息我拉黑”的人也许不明白。
其实不只是收到祝福信息的人心里有期待。
群发信息的人其实心里也有期待。
在我不确定我们之间的关系时,信息我是群发出去了,我们能不能发展就看你的回复。
我对你的心意也发出去了,而你的回复决定了你是如何衡量我在你心里的位置。
如果你调侃地回复我:“恭喜发财,红包拿来~”。那我就认为我们还是可以互相折腾的关系,于是就开心的聊起了天,甚至还缅怀起了青春。
如果你回复一句:“春节快乐。”我就明白我们的关系——不够熟络却千丝万缕。我收到了你的祝福,虽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的聊天记录只有这两条。
如果你连回复都没有,那下一年我也会把你的名字移出群发列表中。拉黑删好友这些自然不会,相识一场都是缘。
所以,群发信息的人除了对彼此的关系不确定之外,心里也会有一把衡量秤。
微信若开发出群发红包的功能是不是更棒,这样大家都不讨厌群发了吧。
所以你看,大家讨厌的可能不是“群发”这种行为本身。
对于群发祝福,想借用网友的一句话:讨厌群发和选择群发的人差异在于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不同。所以也就形成了不接受群发的人永远无法理解群发祝福的意义,喜欢群发的人永远不懂群发被厌恶的理由。